qingseluntan:郝海D是什么情况-先去上海后赴北京,苏中城市泰州为何接连拥抱顶流“大城”?
东进上海、北上首都,区位和经济发展在江苏均处于中部的泰州接连用拥抱顶流“大城”的举动,宣示了不甘“居中”的决心。
4月28日,泰州在北京举办为期4天的产创融合推介会系列活动,与在京高校院所、企业总部开展交流合作。此前,泰州刚刚利用一周时间,在上海举行了泰州-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等活动。
据《泰州日报》,在北京,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说,牵手泰州,就是牵住了发展热力十足、应用场景丰富、创新需求旺盛的最佳搭档,“一定可以实现强强新联合”。在上海,姜冬冬表示,泰州正以“融入上海、服务上海”为战略抓手,努力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、科创成果的优选转化地、市民休闲的旅游目的地。

江苏泰州凤城河畔风景。 陈富平 图
一直以来,作为苏中水城,泰州给外界留下了“温吞”的印象,如今,它正探索“慢生活”与“快节奏”的平衡术。在今年“新春第一会”上,泰州提出,必须保持危机感,跳出“居中思维”,拼尽全力,苦干实干,以更好更快的发展迎头赶上。
密集对接京沪两座顶流城市,借他山之石,攻产创之玉,正是泰州不甘“居中”、重塑发展新优势的破局突围之举。
接连赴上海、北京,对接优质资源
从4月18日起,泰州在上海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泰州-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、沪泰卫生健康恳谈会、“泰州日”走进上海交大等活动,组织各市(区)和有关部门以及园区、用人单位,全面对接上海知名高校、高层次人才、高价值资本和高质量项目。
“希望上海的创新大咖、创业精英们带着‘从0到1’的创新突破走进泰州,泰州必将以‘到泰州,泰周到’的一流营商环境,助力实现‘从一到百、到千、到万’的跨越腾飞,共同在长三角创新大潮中书写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’的篇章。”在4月18日于上海普陀举行的2025泰州-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上,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说。

“泰州日”走进上海交大系列活动。 泰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
此次会议宣布,泰州将与普陀携手打造“创新里·泰州-普陀离岸创新中心”。同时,泰州医药高新区与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普陀园,海陵工业园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,海陵高新区与上海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分别签订合作协议。此外,还启动了“泰州-普陀科创集市”,通过搭建创新型企业、高校院所、金融机构间交流对接的科技服务平台,推动科技、产业、金融深度融合发展。
结束上海之行后,泰州又马不停蹄前往北京,对接科技创新资源。
4月28日,泰州(北京)产创融合推介会举行。活动现场,耐低温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开发、海洋健康食品原料产业化等9个重大项目签约,涵盖大健康、电子信息、数字技术、新能源、汽车零部件等多个领域。泰州市政府分别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、京东集团、360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下辖四个市(区)分别与4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。
“推动产创融合,体现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‘双向奔赴’,离不开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的‘双轮驱动’。”姜冬冬在会上表示,北京是创新资源最多、发展活力最强、优质企业最为集聚的城市之一,泰州一直高度重视与在京高校院所、大型央企民企的交流合作,并已取得丰硕成果。
“选择泰州,就是选择了融通大江南北、撬动长三角腹地的最佳支点,一定能够打开发展新空间;牵手泰州,就是牵住了发展热力十足、应用场景丰富、创新需求旺盛的最佳搭档,一定可以实现强强新联合;落子泰州,就是落在了办事更省心、发展更顺心、生活更舒心、扎根更安心的最佳福地,一定可以收获事业新成就。”姜冬冬说,热切期待大家来泰州走一走、看一看,“登上泰州这艘‘发展快轮’,共赴星辰大海”。

4月28日,泰州(北京)产创融合推介会举行。 泰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
澎湃新闻注意到,在推介会系列活动期间,泰州还接连拜访了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、北京大学医学部、京东集团全球总部等知名高校和企业总部,聚焦进一步深化央地合作、校地合作,开展对接洽谈,深度链接高端资源要素。
不甘“中游”,泰州破局突围
密集拥抱顶流“大城”的背后,是泰州不甘“居中”,寻求在区域竞争中破局突围的尝试。
泰州位于苏中地区,在区位上,虽然位居江苏省地理中心,又地处长三角核心区,但在城市竞合进入“抱团建群”的时代,一度陷入“边缘化”的尴尬。其经济总量则长期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排名第九,但在去年,与标兵、追兵的差距变化,让其有了紧迫感。
“如果目标仅仅定位于‘中’,最终收获的只能是‘下’。”今年初,泰州市委机关报《泰州日报》刊发评论表示,只有冲破“居中思维”羁绊,坚决走出“中”的舒适区,比学赶超、勇争一流,才能构筑发展新优势,打开发展新空间,塑造发展新环境,拼出发展新气象。
如何跳出“居中思维”?在今年“新春第一会”上,泰州提出,要抢机遇、扩开放,打开发展新空间。具体举措之一,是全面融入上海,“从产业、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人才、金融等各方面主动对接,加快建立一批科创飞地、产业飞地、人才飞地,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、科创成果和优质资源,更好地接轨上海、服务上海、融入上海”。同时,通过融入上海,进一步放大区位和产业优势,对接更多头部城市的高端资源。
泰州有此底气和信心,一方面是有“上海元素”的不断加持。2024年6月,上海大都市圈总体规划启动编制,圈内城市由此前的“1+8”扩容为“1+13”,泰州也位列其中。今年2月,泰州又正式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,沪泰合作由此进入新阶段。此外,随着北沿江高铁、盐泰锡常宜铁路的加快建设,泰州在未来将进入上海“1小时通勤圈”。
另一方面来自自身的产业实力。作为江苏的产业“特长生”,泰州目前正致力“大抓经济、大抓产业、大抓项目”,加快构建以“大海新晨”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其中,大健康产业规模今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,造船完工量、手持订单量、新接订单量稳定在全省的1/2、全国的1/5、全球的1/10。另外,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后劲强、空间大,人工智能、合成生物等代表晨光力量的未来产业加速布局。
基于此,泰州提出,推动形成“五大协同”的融沪路径,即“上海研发+泰州制造”的科创协同,“上海总装+泰州配套”的产业协同,“上海龙头+泰州枢纽”的开放协同,“上海市场+泰州品牌”的供需协同以及“上海资源+泰州共享”的民生协同。
“沪泰两地理念同频,始终目标同向。两地携手并进,定能创赢未来。”在2025泰州-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上,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