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kyo-hot系列:把奶尖儿送到嘴边 揉捏-重温经典|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片《猪八戒吃瓜》创作始末

《猪八戒吃瓜》取材于古典小说《西游记》,由包蕾编剧,万古蟾执导,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(以下简称“上美影”)1958年出品的中国首部剪纸动画短片。
《猪八戒吃瓜》在“重温经典”频道播出之际,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别邀请原上美影厂长、国家一级导演周克勤老师回顾《猪八戒吃瓜》的拍摄经历,讲述创作团队如何克服万难,创造出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剪纸动画新片种。
作者:周克勤(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,国家一级导演,中国动画协会常务理事。代表作《长在屋里的竹笋》《熊猫百货商店》《猴子捞月》《小熊猫学木匠》《水鹿》《葫芦兄弟》等)
策划:速达(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艺术总监)

《猪八戒吃瓜》是新中国第一部剪纸片,拍摄完成于1958年。它的诞生标志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原有动画和木偶的片种上,创造了一个新的片种。拍摄这部影片,经过了从无到有的实验过程,所以也为日后不断繁荣的剪纸片生产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。

《猪八戒吃瓜》这个故事,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途中,猪八戒和孙悟空出去寻找食物,猪八戒找到了一个西瓜,按捺不住嘴馋,独自将其吞食。这一过程刚好被孙悟空发现,为惩罚猪八戒这种贪婪自私的行为,孙悟空略施小计,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在剧本创作上,据编剧包蕾回忆,他对《西游记》故事一直情有独钟,尤其喜欢猪八戒这个形象,觉得猪八戒贪吃、笨拙、憨态十足,特别富有“孩子气”。导演万古蟾说:“在众多的剧本中,我特别喜欢包蕾撰写的《猪八戒吃瓜》。”

据曾参与这部影片动作设计的著名导演胡进庆回忆,早在1957年,导演万古蟾就带领了一批精兵强将四处收集中国民间剪纸、窗花以及各种流派的皮影人物进行研究,探索它们与动画片结合的可能性。为创造一种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剪纸片,大家收集多种材质,有木片、羊皮、驴皮、洋铁皮等,都用来装制,为各种人物配上关节,做成剪纸片人物的雏形,并与场景合成,探讨剪纸片中的人物背景、穿插关系的特点,反复绘制、架设人景的层次,摸索剪纸片的特点。

当时采用的摄影机架是用四根木柱做成的,推拉镜头是要靠手工把人物、背景、天片一格一格地升降几百次才能完成一个镜头,摄影师每拍一个镜头,都得爬扶梯上木架,趴在木架上对焦点、调光圈。《猪八戒吃瓜》第一次的两本样片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拍摄完成的。但是在人物的表达方面,特别是控制人物动态的定位上不稳定,使得影片中的戏做得散乱,动作抖动发颤,所拍的样片都报废了。

特伟厂长(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)在放映间看了试片后,鼓励万古蟾:“拿出20世纪40年代搞《铁扇公主》的精神来,继续干。”同时从动画组和木偶组调来了骨干力量,组成更强大的阵容。针对第一次失败的教训,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修改方案。大家不顾天热,甚至赤膊上阵,吃睡在工作室。经过一个夏天的日夜奋战,终于在1958年8月杀青,第一部剪纸片《猪八戒吃瓜》的试制成功了。

为了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,试验组的同志们在木偶片小礼堂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“西瓜宴”。此时的导演万古蟾热泪盈眶,激动地说:“只有新中国,才能实现自己几十年来的夙愿。”
文字编辑:赵聪 毛逸
图片编辑:曹丽 杨秀竹(实习生)
责编:谢双虹
审核:李明毫